钱念孙|从三大文化关系看“两创”的要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略之一。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再次重申“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理解、把握“两创”的内涵?从宏观理论的层面看,我们当下已有的、最为重大、最为凸显的文化成果,究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呈现和揭示出“两创”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这些不仅关涉如何看待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还对我们通过“两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我国当代已有的、最为重大、最为凸显的文化成果,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中,都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学术界和文艺界探讨中华当代文化结构和特质的基本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也明确: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文化强国,需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化、继承和发展来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所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包含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并差异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精华的积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们之间不仅经历诸多朝代更迭和岁月流徙之变,其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形式也不啻有沧海桑田之异。

然而,尽管古今社会及三大文化之间差别巨大,人们在生活观念、生存方式等诸多方面不断弃旧迎新、通时达变,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与历代先贤在民族精神及文化血脉上,又一脉相承、彼此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作为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阶段创获的文化成就,其基因血缘和内在精神也是血脉相连、薪火相传,以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称之,似不为过。

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来说,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它们虽然均分娩于近百年社会发展的峥嵘岁月,却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这是历经数千年熏染、锤炼、锻造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表现。

譬如抗战精神的精神内涵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实际上就是精忠报国、顽强拼搏、无所畏惧、共御外侮的古老民族精神,简言之,就是中国历史上一直高扬的保家卫国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迸发与升华。其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的各种精神,包括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大体相似,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母本前身和渊源脉络。

再如雷锋精神的精神内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实际上就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坚定信念,急人所急、扶危济困的古道热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钻研劲头,以及克勤克俭、开源节流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的承续和发展。

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还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其原因正在这里。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虽各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跨度和时代内涵,但在精神根脉上又彼此贯通、衣钵相承、紧密相连。三者并非简单随机的“拼盘”,并非彼此独立的并列关系,而是血脉相连、前后照应、互有交叉的有机串联关系。这就是说,三者都是中华文化这个母蚌在华夏文明的深泽大湖中,历经磨难,孕沙成珠的丰硕成果;或者说,中华文化这根主线孕育和串联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串珍珠,使它们彼此映照,既各自熠熠生辉,又整体璀璨夺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都是中华思想文化精髓熔炼的精神洪流,沿着漫长的历史河道奔腾而下,在不同河段风云际会而激起的滚滚浪潮。与我们距离较近,以至我们有幸亲历其中,参与建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新的时代开拓绚丽多姿的文化新天地,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风云中澎湃激扬并掀起举世瞩目的狂澜巨涛,乃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积蓄深厚,也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开放包容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后浪推前浪的磅礴伟力。

纵观中国文化思想史,许多谈论治国理政和伦理道德的概念与理论,其意蕴一脉相承。譬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传统。它与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不仅意脉相互贯通,精神也高度吻合。其他如崇尚清廉为政、勤勉奉公,倡导严于修身、俭约自守等等,莫不如是。

为什么唐太宗怀念魏徵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为什么在社会生活疾速演进、今非昔比乃至发生翻天覆地之变的当下,我们仍强调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原因就在于:现代由古代延伸而来,现代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漫长的古代不仅在时间上是千百个既往历史阶段的累积,并且在知识文化上拥有无数既往经验和智慧的积淀。

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许多反映社会人生基本生存规律的理念及思想,往往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或朝代更迭而失去意义,反而会伴随时间推移和历史检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古代经典如“四书五经”及唐诗宋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怡情明智、温润心灵的审美感受,其原因正在于此。人们之所以经常说鉴往知来、借古开今,正在于历史和传统中饱含着大量处理今天繁难事务的睿智和启示。

谁能否认当今父母对孩子“好好学习”的唠叨声,不是孔子“学而时习之”“君子博学于文”的教导,从先秦一直流响到当下的绕梁余音呢?谁又能否认今天师友“与人为善”的贴心忠告,不是孔子“君子成人之美”、孟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良言,如穿越历史遥远山脉的甘泉浇灌和滋润人们心田呢?至于我们时代流行的许多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如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不也是赤胆忠诚的家国情怀、坚毅顽强的拼搏意志、扶危济困的古道热肠,以及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等,在当代的生动演绎和鲜活呈现吗?

(三)
 

放眼整个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与拓展,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立足中华大地,放眼全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成果。我们今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也在于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两创”虽然强调创新,但绝不意味着舍弃传统另起炉灶去“创造”和“创新”,而是必须植根和立足于传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数千年中华文明所淘洗和凝聚的道德理念与思想精髓,与时俱进地做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阐释、转化及发展工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之谓也。中华文明漫长历史里的每个时段,不论是“为时”还是“为事”而建构的文化园囿,尽管都这样或那样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但在那百卉争妍、繁花似锦的表象背后,又潜藏着千古不易的定律,成功作品和文化胜景均离不开守正开新。这里的“新”,当然指对新气象新形式的描绘和开拓;而“正”,则是指守住价值观之正,以绵延不绝和活态流动之传统所彰显的守正精神,去驾驭题材,表现生活,即韩愈所言“文以载道”是也。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文化演进与开拓,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先在”“先见”和“先结构”,去解读、阐释和应对现实变化的结果——犹如老树发新枝、铁树开新花,虽然新枝、新花在时代春风吹拂下展现新的面貌,但它们毕竟是由老干、老枝上发出的新芽、长出的蓓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许多理念和思想,均与古老而又葱茏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须相连、心灵相通,乃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如果我们打着“创造”“创新”的旗号,完全摒弃传统,另辟门户,往往易走历史弯路,回过头来还要进行历史补课。改革开放后,“国学热”逐渐兴起,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正是在校正历史弯路的同时,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华传统文化渊博精深,内容浩瀚,做好“两创”的要点还需要爬罗剔抉,找到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标识的核心内涵,如当今民众喜闻乐见的“君子文化”胜景等,然后刮垢磨光,通过对其丰富意蕴的发掘和阐释,激活其旺盛生命力,按照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对其内涵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饱含时代精神、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4月30日第3版
文章来源:
(0)
本站编辑本站编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