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面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使命、任务,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文化的普遍性;既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又要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特别是,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艺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与社会进步同气相求,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聚焦“人”的现代化,以更多精品佳作全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景象和精神气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关于“现代化”,一般说来,它指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社会制度等达到先进水平。在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文艺创作生产中,基于审美关系与现实关系的紧密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必然要通过审美转换,投射、凝聚在审美表意系统之中:一方面,文艺以丰赡、饱含历史诗情的形象表征时代生活的风云际会,表现人们生活方式、生命态度、思想感情等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文艺又以独特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对当代中国的时代风尚、审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价值理想等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论述对文艺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就艺术创作而言,如果说,新时代文艺表意系统中最直观的是“时代生活”的现实图景,那么,最核心的则是“中国人”的形象。高尔基曾把文学视为“人学”。实际上,把艺术视为“人学”亦有充足理据。在主体实践的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在审美表征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实践表明,艺术“人学”凝结着丰厚的经验,道出了创作的要义。茅盾先生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的性格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高尔斯华绥指出:“性格塑造的活力是使小说获得长久价值的关键。”丹纳甚至认为:“艺术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或者表现中心人物,或者诉之于中心人物”。尽管不少作品的直接表现对象不是“人”,比如,中国画中的花、鸟、虫、鱼,《西游记》《聊斋志异》《神曲》中的神仙鬼怪,童话故事里的小马、狐狸、绵羊、公鸡,但它们无一不是人格化的形象,或者说,是人的品性、趣味、情感、精神的投射。进一步说来,就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而言,恩格斯曾深刻阐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统一性:“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马克思说:“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融相生。在这种意义上,新时代的文艺创作生产不仅要彰显艺术“人学”,更要突显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换言之,要通过人在思想观念、文化心理、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变或重塑,塑造体现时代心理、社会情感、中国精神的典型人物,进而透过现代“人”精神面貌、心灵深度、思想容量的丰富性,彰显产生“典型人物”的社会环境或时代场景的本质特征。
当然,细致说来,在文艺和审美领域,现代化的“人”和人的“现代化”有多个方面和层次。它涉及艺术观照的时代生活中的人,关乎艺术活动中的创作者、接受者,乃至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然而,作品中的“人”是纽带、桥梁,是多元主体意志的浓缩、凝聚和结晶体。透过作品中的“人”,我们可以看到总体性的“人”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以及交往互动中螺旋上升的审美流动与生成。其中,如果说国家发展、行业突破、人民奋斗等典型场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风貌,并将新时代、新生活的总体氛围、意蕴和精神气质等形象化、情感化、意境化,那么,在这诗意化的场景里,合乎中国精神的现代化的“人”则是生活图景和时代画卷中最耀眼的明星。可以说,这一立于“人”的现代化之上的“明星”折射中国式现代化的光彩,而展现这种“光彩”则是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生活基础。
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人民性”一脉相承又不断更新,并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历史和实践都表明,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人民性的高扬是突出的特点;人民美学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的要求。
在鲜活、生动的艺术实践现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人民”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存在,且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生活汇集成了时代的生活,以至于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性”之所以熠熠生辉,是因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且正是人民的创造推动历史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以至于有追求、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实践表明,人民、人民性不仅标识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坐标,还在新时代语境中发生新的变化、呈现新的风貌。这种新变、新貌在艺术活动中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在身份意涵上,伴随时代发展,“人民”不只是创作者的表现、服务对象,也不只是艺术的接受者、评判者,它还是蕴含着巨大创新创造力量的创作者、生产者;其次,在艺术形态上,与“人民”意涵的新变相表里,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风生水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部分特别指出要“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洞见和远识寓意深刻、风向清晰、导向明确。新大众文艺之“新”凸显了新的“大众”主体,也表明了新的“大众文艺”形态。就塑形要素和驱动力量而言,新大众文艺的风禾尽起有新技术、新媒介奠定的基础,有人民性铸就的本质规定和价值底座,还有人民大众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力迸发,以至于新“大众”不再是被动的艺术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互动分享的共创者和生产者。在表现形式上,网络文艺可视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形态,特别是,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微短剧,以及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AI艺术等的创作、传播、接受中,新大众文艺的活跃身影清晰可见。在表现内容上,新大众文艺全方位展现时代生活的生动景象、立体式表达人们的现代性体验,其间既有高亢的主旋律,也有浓郁的烟火气。作为风向标,新大众文艺的潮起映现新时代文艺的生命律动,不仅展现了人民、人民性的新内涵、新境界,还凸显了蕴含其中的巨大的创新创造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新的时代赋予人们新的生活,新时代、新生活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大场景。在这个大场景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塑者,也是文化创造的核心、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文艺不仅要生动表现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磅礴伟力,还要在人民性的高扬中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可以说,这一立于“人民性”之上的活力汇聚和迸发是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驱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都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了全方位变革,社会进步有目共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斐然。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文艺无疑要立足人民的创造,从火热的时代生活出发,用心提炼生活、用情展现生活,不断发掘、表现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人物、新现象,用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表现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展现那些不断创新的力量所标识的发展脉络和趋向。
在谈及现实主义时,恩格斯曾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经典命题。这一深刻见解迄今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创作生产中,许多作品透过乡村振兴、工业发展、城乡变革、行业兴盛、社区变化等,将时代发展的大主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上,并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现风起云涌的时代生活,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当然,正像现实主义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一样,形象的塑造、创造也要与时俱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实践表明,作为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经典文艺形象”既蕴涵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又超越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寓含着丰富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在外延上,它既包括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包含非叙事性作品及所有艺术样式中不同类型的形象;在题材上,它涉及新生活、新都市、新农村,以及新职业、新技术、新人文、新国风等诸多领域;在审美标识上,它既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洋溢中华美学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性;在思想开掘上,它有人民性的鲜明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核心主题;在艺术创新上,它借助技术赋能、媒介进阶展现艺术表征的经验之新、意识之新、主题之新、格局之新;在风格气度上,它通过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感情变化的生动描绘,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万千气象。可以说,这一立于“经典文艺形象”之上的审美现代性抒写是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代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新征程上,文艺要深刻认知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方位和艺术定位,砥砺前行、发挥优势,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主阵地,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